十六世纪晚期,巴黎市长的女儿结婚时收到一件通体流青滴翠,玲珑剔透,幽雅静穆的瓷器,惊艳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然而大家却不知其名。刚好舞台上正在演唱《牧羊女亚司泰来》,市长发现男主角雪拉同(译:celadon)穿的碧绿色衣裳与青翠的瓷器十分相似,惊呼:“雪拉同!这是中国的雪拉同!” 于是,“雪拉同”的美名蜚声欧洲。欧洲人以“雪拉同”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朋友,表示相互的深厚情谊,其实,它的中文名字更美 — 龙泉青瓷,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瓷艺叫绝,至精至美
龙泉青瓷因在今浙江龙泉市,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龙泉青瓷始于唐五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龙泉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龙泉青瓷工艺流程由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施釉、装匣、装窑、烧成等诸多环节组成,其中装饰、施釉和烧成三个环节极富特色。
青瓷装饰语言丰富,或在胎体上纯手工完成生动有序的数万乃至十几万波线及印痕的跳刀技艺,或胎体上运用刻、划、剔等方法相结合刻制而成的刻花技艺。

坯件干燥后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800度左右。
釉烧则在摄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龙泉窑曾烧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层釉烧一次,最厚可达十余层。

自古以来,人们对龙泉青瓷品质的追求是一丝不苟的。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祭龙窑的神话传说: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叫叶青姬,她的父亲叶老大带领窑工们正为窑主烧制一批宫廷祭用瓷。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烧了一窑又一窑,尽是些不尽如人意的废品。眼看限期将到,窑主发怒,宫廷派来的监工更是恼羞成怒,就要把叶老大一家和所有窑工全部问斩。善良、刚毅的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家人和相濡以沐的窑工们,纵身祭窑。于是奇迹发生了,叶老大烧出了温润如玉的青瓷。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所以才烧出如此精品。

哥窑弟窑,各有千秋
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好,弟弟心生嫉恨,偷偷抓了一把黏土搁在釉缸里,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别有一番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被推到一个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弟弟在开窑前往里泼水,使釉面炸裂,形成冰裂纹。但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弟窑产品特点:白胎厚釉、釉层丰富,光泽柔和、晶莹滋润,犹如美玉,釉色有月白、豆青、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和茶叶末等不同色调,以粉青和梅子青为贵,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南宋龙泉弟窑青瓷,突出釉的“青”和“润”, 为了达到晶莹滋润的釉色,必须增加釉的厚度,所以后人有多至十数遍以上的上釉方式、乃至釉层厚度大大地超过了胎体的厚度。另外还得利用釉层厚薄不同的特点,运用“出筋”和根据二次氧化原理而形成的“朱砂底”来进行装饰,因而弟窑青瓷被誉为“青瓷之花”,成为我国瓷器的一颗灿烂明珠。

哥窑产品特点:黑胎厚釉,釉色丰润饱满、青灰淡雅,面显纹片,根据大片和小片的不同规律,号以不同名称,有冰裂纹,蟹爪纹、流水纹、百圾碎和鱼子纹片,又有“金丝铁线”、“金丝银线”、“紫口铁足金丝线”之美称。
哥窑产品古朴端庄、古色古香。为此,哥窑、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同列为宋代五大名窑。


自古陶重青品,龙泉青瓷为魁首
清朝蓝浦曾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总结道,“自古陶重青品”,龙泉青瓷能够仅凭颜色而脱颖而出成为一种艺术实属难得。世间有多少人用尽想象来捕捉它那神秘美丽的色彩,有人说它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小编却觉得那颜色像千峰连绵的山色,像徐徐而来的清风,捉摸不定,变幻莫测。这种种颜色的变化,正是数千年制陶人的经验积累,无论是有意的秀色,或是天成的美丽,无不契合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